您好!歡迎訪問東莞市金和蟲害防治有限公司!www.szjcsjkj.com





夏季與初秋是蚊媒傳染病的高發期,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作為兩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傳播風險隨氣溫升高和雨水增多顯著上升。這兩種疾病雖由不同病毒引起,但傳播途徑高度相似,均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且在夏秋季節因蚊蟲密度激增而進入高發季。本文將從疾病認知、防蚊策略、環境治理、個人防護及應急處理五個維度,系統闡述科學防蚊方法,幫助公眾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登革熱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其潛伏期為3-14天,典型癥狀包括高熱(持續2-7天)、“三痛”(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痛)、“三紅”(面、頸、胸部皮膚潮紅),病程3-6天可能出現皮疹。重癥患者會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傾向,甚至因血漿滲漏導致休克,若救治不及時可能危及生命。盡管登革熱一般具有自限性,預后良好,但早期積極治療是關鍵。
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名稱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語,意為“彎曲著身體”,描述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而蜷縮的典型癥狀。其潛伏期通常為3-7天,起病急驟,患者會突發高熱(可達39℃以上),伴隨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多為對稱性小關節,如手腕、腳踝),部分人出現皮疹或結膜炎。雖然死亡率較低,但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少數患者還可能發展為慢性關節炎。
我國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夏季(6-10月)因氣溫高、雨水多,伊蚊繁殖速度加快,成為主要流行季;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南方省份因氣候溫暖濕潤,是高發地區。近年來,隨著國際旅行增加,輸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即使非傳統流行區也可能因輸入病例與本地伊蚊結合,引發局部暴發。
伊蚊是“白天殺手”,其活動高峰為日出后2小時(上午9-10點)和日落前2小時(下午4-5點),尤其偏好光線充足的環境。與常見的庫蚊(多在夜間活動,叮咬后起大包)、按蚊(傳播瘧疾)不同,伊蚊體型較小(體長約5毫米),身體呈黑色,間有白色斑紋(白紋伊蚊即“花蚊子”,埃及伊蚊胸部有白色鐮刀狀斑紋),因此容易識別。
伊蚊的繁殖高度依賴清潔、靜止的小型水體,如花盆托盤、廢舊輪胎、飲料瓶、空調冷凝水接水盤、假山水池、樹洞、竹筒等。這些積水體積通常不超過1升,但恰好為蚊卵提供了理想的孵化環境——溫度適宜(25-35℃)、濕度高、無大型天敵。值得注意的是,伊蚊幼蟲(孑孓)對水質要求較高,污水中反而難以存活,因此家庭中看似“干凈”的積水(如養富貴竹的花瓶水、未及時倒掉的魚缸換水量)往往成為“隱形蚊窩”。
夏季的氣候條件為伊蚊繁殖提供了“天時地利”。一方面,氣溫升高加速了蚊蟲的代謝速度:在20℃時,伊蚊幼蟲發育需10天;30℃時僅需5天,成蚊壽命也從2周延長至1個月以上。另一方面,夏季雨水頻繁,露天放置的容器易積水,且人們戶外活動增多,穿著單薄(如短褲、短袖),皮膚暴露面積大,增加了被叮咬的風險。此外,城市中的“熱島效應”導致局部溫度更高,進一步縮短了蚊蟲的繁殖周期,形成“蚊蟲密度升高-疾病傳播風險增加”的惡性循環。
家庭是伊蚊滋生的主要場所,需定期(建議每周一次)檢查室內外所有可能存水的容器。重點關注:
社區物業或居委會需承擔起公共環境治理的責任,重點清理綠化帶、停車場、垃圾站等易積水區域:
衛生健康、城管、環保等部門需協同開展“滅蚊行動”:
預防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的關鍵舉措在于徹底清除蚊蟲滋生環境,有效切斷疾病的傳播鏈條。為實現這一目標,公眾需構建多層次的防蚊體系,涵蓋環境治理(如及時清理積水、加強社區聯動防控)、個人防護(包括穿著長袖衣物、使用驅蚊劑、安裝紗窗等)、特殊人群的重點保護以及創新防蚊技術的應用。在這方面,東莞市金和蟲害防治有限公司可提供專業的蚊蟲防治方案和技術支持。在疾病高發季節,保持環境清潔、減少皮膚暴露面積、避免在蚊蟲最為活躍的時段外出,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重要措施。一旦出現疑似癥狀,應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旅行史,以便醫生進行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通過科學的防護措施,我們能夠有效降低蚊媒傳染病的感染風險,為自身與家人的健康筑起堅實的防線。
